close

         中秋節前後,微風輕輕吹動小兒神經科外的恐龍氣球,遠遠走來一對看似姊妹的母女,透過醫院的電子看板,完成看診的報到程序。正值花樣年華的十七歲Jenny,在五歲就讀幼稚園中班,穿外套時右手突然僵硬,雙眼上吊,接著癱瘓,被發現有類似動作障礙的癲癇症狀,從此只要受到驚嚇,尤其是突發性的聲音部分,如:門關上的聲音、鉛筆盒掉到地上,都會導致發作。這樣的狀況,讓她不敢接觸陌生驟變的環境,也養成戴耳機的習慣。十年來,藥物治療並沒有讓Jenny及家人脫離隨時會發作的恐懼,也因為受到驚嚇的不斷跌倒,讓妹妹漂亮的臉龐多了瘀青留下的辛酸史。

          Jenny的媽媽不捨心愛的寶貝女兒,多年來至全台各醫院求診,因為發作的症狀太像動作障礙,在多位醫師評估及EEG腦波測試後,才確診為癲癇。去年媽媽在報紙上看到關於迷走神經刺激器的介紹,重燃了一絲希望,於去年四月進行植入手術。術後,Jenny發作次數從一天3~4次降低為10天發作一次,母女倆臉上終於露出難得的笑容。媽媽說「在這十幾年來帶著妹妹到處尋求治療的反覆折騰中,還沒有得憂鬱症,真的是要感謝一路幫忙的醫師還有家人的支持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不放棄的堅持下,迷走神經刺激器讓我們找到跟癲癇和平相處的方法。」現在的Jenny適應良好並勇敢地逐步完成過去和媽媽擔憂的事情,和朋友逛街、快快樂樂上學,這些看似不足稱道的生活小事,可是卻是過去不容易完成的家庭大事,更別說上個月才挑戰的九族文化村UFO自由落體,這是以前不敢奢求的夢。

          看著Jenny的轉變,媽媽欣慰的感謝一路上所碰到的貴人幫忙,也因為對治療有信心,藉由這次回診,母女倆想要知道是不是可以藉由調整迷走神經刺激器參數,讓狀況更加進步。醫師表示,如果藥物副作用比較大,就應該先把參數固定,進行藥物的調整,這樣會讓效果更好。這陣子,困惱母女倆的問題不再是如何控制癲癇發作,而是妹妹想要穿耳洞,看著她們與醫師開心的討論如何以夾耳式的耳環取代打耳洞的方式,對照著一年多以前,Jenny可以一個星期不離開房間,如此的轉變只能用雨過天晴來形容。媽媽希望未來藥物的使用可以慢慢減少,讓妹妹享有同年紀少女的青春歲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多發癲癇兒分享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