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canons10-julio-637168-o.jpg
文 / 多發兒   小編

採訪諮詢 / 親子心語工作室 蔡佩潔心理師

     部分癲癇患者合併有動作、語言等功能性障礙,造成口齒不清、步態不穩、手眼協調不佳等問題,林林種種的問題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對於家長來說更是精神與體力上的負擔,如果可以透過早期治療與復建,對於後續發展將有相當助益。

     親子心語工作室心理師蔡佩潔表示:癲癇病童由於腦傷或是功能受損,依據受損區域之不同,造成語言、表達、運動甚至是情緒上的障礙與發展遲緩,這類型的發展遲緩和心理社會環境缺乏造成的遲緩兒不盡相同,主要在於癲癇病童的遲緩問題多來自於大腦各區塊的功能遭受腦細胞一再不正常放電所破壞,而且會因為持續性的反覆發作造成傷害擴大。因此,復健會比一般孩子更加辛苦,也常因疾病限制而無法持續,經常是同一個療程做了很多年,但只要1次大發作就會造成功能退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時間,逐步引導及彌補孩子在發展學習上的不足。

 

腦部持續發育 潛能不可限量

     由於癲癇是一種持續且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蔡佩潔心理師建議復建的前提要先確認是否還有其他合併症(如自閉症),並且積極接受治療、按時服藥,盡最大的努力去控制病情,才不會因為一再的發作造成腦神經細胞持續受損,讓原本的復建與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因為一次大發作就抹煞了長期的學習進度、歸零從頭開始。

     胎兒出生後,腦已具備基本的發育,但出生至3歲左右腦細胞仍不斷分裂、增生,也就是說,嬰幼兒的腦部持續在發育,倘若這段期間腦部有所病變或異常,仍然有修復與改善的空間。此外,蔡佩潔指出:腦部具有代償功能,當部分功能出現障礙時,會由其他的部位來代替或補強其喪失之功能。

     有鑑於此,療育除了積極的醫療行為外,想法、信念也是左右成果的重要因素,蔡佩潔呼籲家長們應該相信大腦的無限潛能,她表示:曾經有個案原本因疾病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透過積極治療和復健,一年後居然可穿上直排輪單獨站立、不需要輔具,讓她深深體悟家屬應樂觀看待孩子的發展,只要持續成長復建,希望就無所不在!

 

早期療育 掌握黃金治療期

     早期療育的目的主要在於恢復孩子在其原有年紀該具備的技能。也就是說,1歲的孩子還學不會自己坐著,透過早療協助孩子的肢體動作協調,引導其獨自坐著;2歲的孩子會說不到10個單字,早療復建協助語言發展。人體的每一種發展都有其時間表,當學習發展出現遲緩或異常情況,若能及早治療、把握時間,療效會較為顯著、復原程度也較佳。

       除了醫院的早療課程外,蔡佩潔認為家長才是最關鍵的一環,無論是醫師、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接觸與觀察孩子的時間皆有限,只能透過短暫的相處與對話,給予評估、建議,之後仍仰賴家長持續性的落實與引導,如果家長在施做的過程有任何疑問,可於回診或是進行相關課程時詢問專業人員,透過良性的循環,才能在孩子發展過程產生正向回饋與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多發癲癇兒分享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